宏恩醫療體系
 
 
 
多動腦、多運動、均衡飲食、多社會互動,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。
 
   
 
醫療組
 
 
龍安分院>衛教專區
認識精神疾病 2010/03/24

認識精神疾病

前 言

身體與心靈是一體兩面,但是心靈的健康相對地比較抽象而容易被忽視。在昔日經濟未發展的時代,人們從早到晚整天忙碌,只求能填飽肚子,根本無暇注意心靈是否富足?日子是否快樂?人生是否充實?諸如「人生是苦海」或「一切皆是虛空」的消極、宿命人生觀隨處可見。今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各項物資十分充裕,滿足飽暖的生理需求不再是問題,人們開始懂得注重與追求心靈的富足健康。

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

心靈的健康如何定義卻是一個難題,因為每個人都有理性的一面,也有感性的一面,人生有「喜怒哀樂」「七情六慾」更有數不盡的「生老病死」「悲歡離合」,難道說心裡不痛快就是「憂鬱症」?一時高興過頭就是「躁症」?發發脾氣就是「情緒失控」?想法和別人不一樣就是「妄想症」?當然不是如此單純,平日多認識精神疾病的常見症狀,將可避免罹病而仍不自知。

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:

(1)情感方面:憂鬱、煩躁、焦慮不安、緊張、過度興奮、易怒、自大或自我膨脹、情緒高亢等。

(2)思考方面強迫性思考、被害妄想、被控制妄想、其他妄想、疑心、沒有安全感、思考中斷、邏輯推理障礙等。

(3)知覺方面:幻聽、幻視、嗅或觸幻覺、其他錯覺與幻覺。

(4)為方面自言自語、激動、攻擊暴力、退縮、自閉、失去動力、懶散、自傷、自殺、強迫行為等。

(5)認知功能:注意力不集中、思考障礙、記憶力障礙、無法專注、學習能力下降等。

(6)身體症狀:失眠、頭昏、頭痛、其他不明原因的身體痠痛、耳鳴、虛弱、心臟或胸口不適、呼吸不暢、腸胃失調、泌尿生殖器官症狀等。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症狀都會同時出現,因為臨床診斷不同,患者實際呈現的精神症狀也不同。

精神醫學發展史

似乎是自有人類以來,就有各類不同的精神疾病存在,中國古代有關於「癲、狂」的記載,曾經有人以「桃花癲」來形容某些青春期發作的精神疾病,或是嘗試以「沖喜」等方法來治療精神疾病。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前的神權時代,有人認為精神疾病是邪靈附身所導致,而以火燒和顱骨上鑽洞的方式來驅除邪靈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「歇斯底里」症乃是肇因於女人的「子宮」不安於位,在身體內遊走的結果。隨著醫學的進展,以往這些謬誤的觀念已逐漸為人淡忘,但是時至今日,卻仍然有人相信精神疾病是「鬼附」或「沖煞神明」的結果。

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,佛洛依德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闡釋及治療精神疾病,認為精神疾病導因於心理的問題,是潛意識心理防衛機轉運作的結果,使用「心理分析」來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,以治療精神疾病。公元 1950~60年代抗精神病藥物、抗憂鬱劑、抗焦慮劑、情緒穩定劑、安眠鎮靜製劑等陸續發展出來,許多精神疾病都能夠有效地以精神治療藥物改善病情。透過精神藥物可以治療精神疾病,則單單以心理因素顯然不足以解釋所有精神疾病的機轉,部份精神疾病,例如精神分裂病、躁鬱症、妄想症等,使用精神藥物治療的療效,甚至遠優於單純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。進一步的研究顯示,某些精神疾病是導因於腦部功能失常,即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,真正的病因是體質性的,而環境壓力、個性與心理差異等,只不過是促使精神疾病發作的誘發因素罷了。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所導致的神經功能失調,並無法以簡單的抽血檢驗或
電腦斷層掃描影像等檢查出來,有人就以「功能性精神病」來稱呼之。

現代精神醫學的觀點

現在精神醫學以全人醫療的觀點來闡釋精神病理,分別從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社會的不同角度來探求精神疾病的原因。多數的人均明瞭人的精神狀態與情緒,深受環境壓力與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,但是因著對生理學與醫學的不熟悉,大多傾向於將精神疾病歸因於單純的「壓力太大」或「刺激過度」,而忽略了隱藏在背後的體質性因素。

生理因素精神疾病可能導因於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,所引發的腦部功能失調,已如前述。至於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?到底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是精神疾病的因還是果?醫學上已有初步答案,導致神經功能失調的原因可能是「體質性」的,也就是源自於突變或遺傳的染色體基因異常。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調,產生的精神症狀也不相同,例如:精神分裂病與多巴胺(Dopamin)的失調有關,憂鬱症則和五色氫胺(Serotonin)與正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失調有關。這些體質性因素的改善,並沒有辦法單靠人的意志力來達成。

心理因素:人的個性會影響情緒與精神狀態,是無庸置疑的。天生樂觀的人,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,緊張悲觀型的人,卻是一點小事就雞飛狗跳。某些事情令人有苦說不出,某些事卻又是不吐不快。有人用「打罵」來表達愛意,有人默默地耕耘付出。但是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鑽牛角尖想不開的時候,「心結」的特徵之一是「剪不斷,理還亂」,不能奢望三言兩語就可「驚醒夢中人」。

社會因素:我們處身的社會實在有很多的令人不滿意之處,而每天的社會新聞,似乎不斷提醒我們社會環境的醜陋。來自工作上的、生活上的、人際關係的種種壓力,在在逼得人喘不過氣來,焦慮失眠是現代人的家常便飯。青少年的課業壓力、認同障礙與行為問題,成年人的工作、休閒、感情、家庭與婚姻生活負擔,中年人的更年期調適,老年人的落寞與安養問題,幾乎人生每一階段都有壓力。

診斷與治療

精神症狀本身是非特異性的,患有某些精神症狀並不等於罹患該精神疾病,況且人的精神狀態本身具有多變的面貌,精神障礙的原因是多重的,所以,如果懷疑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可能疑似精神障礙,應盡快就近接受精神專科醫師的診療,切莫諱疾忌醫,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,徒然延誤病情。

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式,必須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仔細評估,確定診斷之後,才能真正對症下葯,切不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失眠就喝酒或服用安眠藥,只求解決一時的痛苦,而不願接受適當的精神醫療。大多數的精神疾病,若能及早就醫,接受適當的肌體治療(包括藥物治療),並視實際需要合併心理諮商、心理治療、行為治療、婚姻與家族治療等,通常都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目前精神衛生教育仍有待加強,許多人對精神疾病存有錯誤的認知,甚至覺得罹患精神疾病是不名譽的,因而有不必要的罪惡感,希望本文能提昇大眾對精神醫學的正確認識。

上一篇回目錄︱下一篇︱